朕真的不务正业第九百二十八章 劫富济贫的合理性(3/5)
>
清华园是不可能还回去了,皇帝盯着这院子,已经很久了。
朱翊钧这一句有心宽宥,李太后也听懂了,如果李太后这个时候点头,那潞王就藩的事儿,李太后就不能摇头了。
李太后将奏疏合上,十分肯定的说道:“皇帝啊,这有道是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,若是谁一开口,这律法就得给人情让路,那还有规矩可言吗?”
“一如行军打仗,娘可看了东征记,那马林是阳城侯,还是马芳的儿子,马林的娘亲也还在,马林在朝鲜战场披坚执锐,冲锋杀敌的时候,马林的娘亲,也没有让戚帅给马林找点轻松的活儿干,只能日日诵经,祈求菩萨保佑,儿子平安凯旋。”
“削,不把爵削了,不合规矩,这内阁也是,国策大政,不能如此稀里糊涂。”
李太后不答应,理由和她说的一样,国有国法,这个口子不能开,别看案子的规模小,但它影响大,她李太后今天为家人说情,那马林的娘,是不是也到京营,给马林说情去?
爵削了也好,省的因为有了个爵位,胡作非为了。
当然李太后坚持要削爵,更是表达,在潞王就藩这件事上,她不会妥协。
大儿子是儿子,小儿子也是儿子,手心手背都是肉,潞王跑去金山城遭这趟罪,李太后不答应。
朱翊钧离开慈宁殿的时候,略微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,潞王就藩的事儿,还得再想办法,李太后这样子,根本不想管这些人的死活。
很快,李太后让慈宁宫太监拟了一道懿旨到内阁,告诉了内阁她的态度:爵削了,便没了念想,当初我就不准加封武清伯,还是削了好,省的再错下去,搅的天下不得安宁。
隆庆六年,两宫并尊,这武清伯的爵位,才落到了李伟的身上,当初的时候,李太后就不是很赞同,她太清楚父亲、兄长、弟弟的德行了,德不配位,会惹出祸来。
李伟惹了两次,李文全惹了一次,都在扰乱皇帝的中兴大业。
这次,无论内阁什么态度,这爵都得削了,再不削,下次真的是三尺白绫数条,全家都得跟着遭殃。
“看来,李太后还是不准潞王就藩之事。”王崇古看完了李太后的懿旨,看着张居正说道:“咱俩给了陛下理由,可惜太后不接。”
内阁封驳皇帝圣旨,划掉了削爵为民这四个字,就是为了让皇帝拿着内阁的浮票,去跟李太后讨价还价去的。
可惜,李太后听明白了,就是不准。
这也正常,武则天也是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,而不是侄子。
公审,公开案情,公开审理,公开宣判,明正典刑,在皇帝的授意下,礼部在邸报上将案情进行了全面的披露,顺天府也公布了细节,案子倒是十分简单,削了武清伯的爵位,大宅被抄了改成了学堂,流放了主犯,从犯全都充军。
这个处罚,绝非是罚酒三杯。
宝钞民价再次大涨,追平了大明官价之后,没两天,就突破了官价,一贯钞兑一两二钱银,兑750文。
大司徒张学颜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,无论如何武清伯府干的烂事,都损害了宝钞的信誉,如果讲道理的话,宝钞的民价,绝不会超出官价,在户部看来,信誉的损失,是永久性的。
要不然洪武宝钞也不会被最终废弃了。
很快,张学颜就知道了究竟为何,因为钱荒,大明太需要钱了,最缺钱的时候,盐引都能溢价使用,民间铸的飞钱、薄铁钱都能大行其道。
万历维新后,就更缺钱了。
大明宝钞相比较民间的飞钱、薄铁钱,还是非常精美且权威的。
而且,宝钞比白银、铜钱方便的多,朝廷发行宝钞有限,不超发、不滥发,定期换钞,有条件兑现,这些都决定了,在大宗交易和携带上,宝钞更加方便。
宝钞兑现有限制,去宝钞局兑换宝钞,也有限制,所以才造成了这种溢价。
万历十七年腊月十二日,武清伯府案宣告结束。
自从十月末的一夜大雪之后,到十二月,一直没有任何的降水,不仅是京师,陕甘绥也是如此,而且今年冬天的温度也比去年要高了许多,是一个暖冬。
之前一直叫嚣着要严惩钦天监欺君的御史们,慢慢也闭-->>
朱翊钧这一句有心宽宥,李太后也听懂了,如果李太后这个时候点头,那潞王就藩的事儿,李太后就不能摇头了。
李太后将奏疏合上,十分肯定的说道:“皇帝啊,这有道是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,若是谁一开口,这律法就得给人情让路,那还有规矩可言吗?”
“一如行军打仗,娘可看了东征记,那马林是阳城侯,还是马芳的儿子,马林的娘亲也还在,马林在朝鲜战场披坚执锐,冲锋杀敌的时候,马林的娘亲,也没有让戚帅给马林找点轻松的活儿干,只能日日诵经,祈求菩萨保佑,儿子平安凯旋。”
“削,不把爵削了,不合规矩,这内阁也是,国策大政,不能如此稀里糊涂。”
李太后不答应,理由和她说的一样,国有国法,这个口子不能开,别看案子的规模小,但它影响大,她李太后今天为家人说情,那马林的娘,是不是也到京营,给马林说情去?
爵削了也好,省的因为有了个爵位,胡作非为了。
当然李太后坚持要削爵,更是表达,在潞王就藩这件事上,她不会妥协。
大儿子是儿子,小儿子也是儿子,手心手背都是肉,潞王跑去金山城遭这趟罪,李太后不答应。
朱翊钧离开慈宁殿的时候,略微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,潞王就藩的事儿,还得再想办法,李太后这样子,根本不想管这些人的死活。
很快,李太后让慈宁宫太监拟了一道懿旨到内阁,告诉了内阁她的态度:爵削了,便没了念想,当初我就不准加封武清伯,还是削了好,省的再错下去,搅的天下不得安宁。
隆庆六年,两宫并尊,这武清伯的爵位,才落到了李伟的身上,当初的时候,李太后就不是很赞同,她太清楚父亲、兄长、弟弟的德行了,德不配位,会惹出祸来。
李伟惹了两次,李文全惹了一次,都在扰乱皇帝的中兴大业。
这次,无论内阁什么态度,这爵都得削了,再不削,下次真的是三尺白绫数条,全家都得跟着遭殃。
“看来,李太后还是不准潞王就藩之事。”王崇古看完了李太后的懿旨,看着张居正说道:“咱俩给了陛下理由,可惜太后不接。”
内阁封驳皇帝圣旨,划掉了削爵为民这四个字,就是为了让皇帝拿着内阁的浮票,去跟李太后讨价还价去的。
可惜,李太后听明白了,就是不准。
这也正常,武则天也是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,而不是侄子。
公审,公开案情,公开审理,公开宣判,明正典刑,在皇帝的授意下,礼部在邸报上将案情进行了全面的披露,顺天府也公布了细节,案子倒是十分简单,削了武清伯的爵位,大宅被抄了改成了学堂,流放了主犯,从犯全都充军。
这个处罚,绝非是罚酒三杯。
宝钞民价再次大涨,追平了大明官价之后,没两天,就突破了官价,一贯钞兑一两二钱银,兑750文。
大司徒张学颜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,无论如何武清伯府干的烂事,都损害了宝钞的信誉,如果讲道理的话,宝钞的民价,绝不会超出官价,在户部看来,信誉的损失,是永久性的。
要不然洪武宝钞也不会被最终废弃了。
很快,张学颜就知道了究竟为何,因为钱荒,大明太需要钱了,最缺钱的时候,盐引都能溢价使用,民间铸的飞钱、薄铁钱都能大行其道。
万历维新后,就更缺钱了。
大明宝钞相比较民间的飞钱、薄铁钱,还是非常精美且权威的。
而且,宝钞比白银、铜钱方便的多,朝廷发行宝钞有限,不超发、不滥发,定期换钞,有条件兑现,这些都决定了,在大宗交易和携带上,宝钞更加方便。
宝钞兑现有限制,去宝钞局兑换宝钞,也有限制,所以才造成了这种溢价。
万历十七年腊月十二日,武清伯府案宣告结束。
自从十月末的一夜大雪之后,到十二月,一直没有任何的降水,不仅是京师,陕甘绥也是如此,而且今年冬天的温度也比去年要高了许多,是一个暖冬。
之前一直叫嚣着要严惩钦天监欺君的御史们,慢慢也闭-->>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朕真的不务正业,本章网址:http://www.lonfuwx.org/lonfu/74109/939.html
推荐阅读:抽象派影帝 公路求生:一辆三轮车带飞全家 夏夜有瘾 投资失败后,天后老婆让我吃软饭 雪中:人在北凉,以势压人 神印:成为骑士后,我是魔族团宠 抗战之血肉熔炉 医鼎 科举证道:从落第书生到人间至圣 神话副本:开局我为道祖牵青牛 占星家忽悠着你 长生赘仙:我在修真界开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