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龙符小说吧 > 篡蒙: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> 260章 大宋,亡了

篡蒙:我岳父是成吉思汗260章 大宋,亡了(1/5)

    虞小九叮嘱道:“你半价卖一百匹棉布,当然可以。但要注意,得官家入了皇宫之后再卖。要不然,街坊邻居们贪便宜,都来你这买东西了,岂不是抢了官家的风头?”

    “放心,我又不是傻子。”

    接下来,虞小九出了“老顺祥”,继续卖小报,以新官家的名号吸引着顾客。陈有财联络进货商,准备大促销的棉布。

    随着赵朔的即将到来,整个临安城都陷入了某种莫名的振奋和激动之中。

   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就是临安南方四百里外的明州城知府衙门了。

    明州,也就是后世的宁波。

    “三位相公,朕这《罪己诏》是非下不可吗?”

    赵昀手拿着大宋天子的玉玺,看着眼前那道《罪己诏》,迟迟不肯盖下,满怀不甘的向他半个月前新任命的三个宰相看来。

    头一位,原大宋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李宗勉。从资历上讲,李宗勉在大宋朝堂上的地位仅次于郑清之和乔相简,他当这个首相,堪称实至名归。

    第二位,原来的福建安抚使吴渊。吴渊亲自率军勤王,忠心可嘉。南宋朝廷逃亡的第一个目的地是福建,不封人家一个参知政事兼签知枢密院事,好意思吗?

    第三位,就是当初在朝堂上首倡迁都之议的范钟。把此人提拔为新相,也算酬定策之功了。

    现在这三位新宰相,也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。

    他们从临安出发的时候,有巴鲁营两万。这两万人都是女真人中精挑细选的壮士,既与赵朔有着血海深仇又没有家眷,倒是好办。

    但是,还有两万殿前禁军呢,光家眷就高达八万之众。

    再加上一万三千的各地勤王兵马,以及随着赵昀走的朝廷大臣及其家眷,总人数近十四万。

    这么多人,指望通过征调临安附近的船只,从内河扬帆入海逃亡,是完全不现实的,只是走陆路。

    他们的计划,明州港是大宋数得着的大港,有大量的海船。从明州征调所有海船,足以载着这十四万人抵达泉州了。实在不行,继续扬帆入海,迁都广州。

    但是,不到四百里的路途,就出现了无数逃亡。

    首先出问题是殿前禁军,他们的确世受国恩,待遇非常好,对大宋也甚为忠心。

    但是,原来的待遇也太好了。

    出了繁华的临安城,才行了三天路,就不知多少殿前禁军叫苦连天,更别提殿前禁军的家眷们了。

    他们几乎一辈子没离开过繁华的临安城,哪里吃得了这个苦?

    第三天夜里,就有大约五百殿前禁军带着自己的家眷开了小差,回临安了,这就是两千来人。

    第四天跑了三千!

    第五天跑了五千!

    殿前禁军如此大规模的逃亡,当然让那些勤王兵马起了小心思。

    哦,以前殿前禁军是亲娘养的,我们是后娘养的。真到了用得着的时候,我们要去拼命?

    凭什么啊?

    再说了,皇帝都抛弃宗庙了,我们抛弃皇帝又有什么大不了的?就算要给大宋殉葬,也得皇帝和殿前禁军靠前吧?

    于是乎,这些勤王兵马也开溜了。

    朝廷手中的嫡系兵力不足,自然也就压制不住巴鲁营。

    他们的确和赵朔有着血海深仇,但是,这大宋朝廷怎么看也不像是靠得住的样子,能好好活着谁想死啊?

    有些巴鲁营战士战士开了小差,甚至有两千巴鲁营战士直接趁着夜色,突袭中军,意图抢了一部分财货再走,好不容易才镇压了下去。

    不管怎么说吧,等到了明州,赵昀的麾下只剩下八千女真人组成的巴鲁营。也不知道这些人是铁了心和赵朔作对,还是等待时机,也狠狠的抢上一把的。

    勤王兵马还剩下六千左右,其中近一半,还是吴渊带来的。他们的老家在福建,本来就是顺路,也不知现在怀着什么心思。那高达两千之众的色目兵,就真的对大宋那么忠心耿耿?

    殿前禁军最惨,现在还剩下五千人左右,算上他们的家眷,也不过是两万五千人。
>
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篡蒙:我岳父是成吉思汗,本章网址:http://www.lonfuwx.org/lonfu/119070/2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