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龙符小说吧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明,欣欣向荣,蒸蒸日上!

朕真的不务正业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明,欣欣向荣,蒸蒸日上!(2/5)

,这些望族就会怕,怕,就对了,这就是朱翊钧的目的,必须要清丈还田。

    刘綎很能打,是戚继光离京、李成梁养寇自重之后,最能打的那几个之一,朱翊钧倒是非常好奇,李如松和刘綎,到底谁更厉害,都是年轻将领里的人杰。

    当然,这俩人,朱翊钧一个也打不过,他还是心里有数的。

    徐渭,大明长崎总督府总督,孙克毅松江孙氏前掌舵人,现在长崎市舶司市舶使,掌管长崎到大明的商舶往来和货物调度,以及征税的都饷馆,长崎市舶司去年送到京师的税金为十二万两,总督府送到大明的倭银,为一百五十七万两。

    十二万的税金,自然不能和松江市舶司的一百二十三万银、福建市舶司的七十二万银相提并论,但作为建立在敌人地盘上的总督府,存在的意义,远大于税金。

    徐渭和孙克毅带着极为忐忑的心情,回京述职来了,长崎总督府的一切,都交给了首里伯陈璘打理,陈璘带着五艘五桅过洋船,到长崎进行武装巡逻,威慑倭寇,才让二人有了离开的契机。

    水师总兵、番都指挥、首里伯陈璘的首里,是原来琉球国的都城,首里府。

    徐渭在京师的时间很久,长达七年有余,只不过记忆非常不美好,他这七年一直在天牢里住着,他在天津卫上岸的时候,看着极其繁华的天津港,心中感慨万千,大明在开海的发展中,有些矫枉过正了。

    天津卫塘沽港,因为渤海冰封的关系,所以并不是一个国际港,更像是个沟通国内的港口,但即便是塘沽港,也有一座万国城,这座万国城虽然不大,但里面有些波斯、红毛番、倭人的商贾。

    从完全封闭,到完全开放,转变的速度之快,让徐渭心中阴云密布。

    矫枉者必过其正,这是政治的基本逻辑,徐渭非常明白。

    “以前这里就是个渔村,我从京师出来之后,行至这里,饿殍遍地,现在繁花似锦。”徐渭对着孙克毅说起了过往,这是他第二次到天津卫,上一次他刚被放出来,从这里去了辽东,他用四个字形容了当初的破败。

    饿殍遍地,就是饿死的人,走一段就能看到,这四个字是大乱之世的征兆,彼时的徐渭极为担忧,天下恐有大乱。

    京畿、北直隶因为两次入寇,人口锐减,耕地荒芜,入眼皆是暮气沉沉,现在一切都是欣欣向荣。

    “我第一次来天津卫是开着画舫来的,陛下来天津卫接俞帅回京,那次画舫被陛下给抓了个正着,我还惊虑了许久,生怕招惹到了天怒。”孙克毅也来过天津卫,天津卫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,大到了孙克毅完全认不出这里来了。

    徐渭笑着说道:“那我考考你,你觉得这里的繁华,是因为什么?”

    “开海?学生愚钝。”孙克毅立刻回答道。

    “是亦不全是。”徐渭向着会同馆驿走去,对着孙克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    这种繁华,自然是因为开海,天津卫作为大明京师海上的门户,随着开海政令推进,天津卫越来越重要,而另一方面,也是徐渭认为更加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清丈还田的影响,大明的百姓是极为勤劳的,只要有块儿地,就可以活下来。

    或者说,张居正新政,是一切的基础。

    考成法、设时设限、草榜糊名、底册填名,让大明的行政力量从灰烬中涅槃重生,而清丈还田,是补充国之根本之法,振武强兵给武将事权,是给大明这艘大船增添压舱石,而整饬学政,是清朗风气,是教化之功。

    生产是人改变自然,主语是人,如果没有人,再多的生产资料,再多的生产工具,也没法生产。

    行政力量的恢复,人口的恢复,才是皇帝意志能够得到贯彻的原因。

    “谨受教。”孙克毅听明白了徐渭的道理,陛下和先生的新政殊途同归,又互相补充,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
    这便是文人常说的君圣臣贤。

    徐渭和孙克毅从天津卫入通州,自朝阳门入京师,在会同馆驿下榻,会同馆驿,人员流动极大,消息也最为便利。

    徐渭和孙克毅洗漱了一番,还没休息,就收到了请柬,显然有很多人想跟长崎总督府的总督沟通一二,徐渭一一拒绝,这不是徐渭这个外乡人,不给本地人面子,而是他要面圣,摸清楚风向后,再进行活动。

    大方向都不清楚,胡乱交际,-->>
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朕真的不务正业,本章网址:http://www.lonfuwx.org/lonfu/74109/4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