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龙符小说吧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二百七十六章 银锭不是货币,银币才是

朕真的不务正业第二百七十六章 银锭不是货币,银币才是(3/5)

皇帝的大婚已经足够节俭了,之前宫里采买珠玉七万两银子,减到了一万两,恩赏乐班从六万银,削减到了五千两,以大婚大宴赐席为例,之前的标准是五两一桌,结果皇帝直接要把大宴赐席给省去,这怎么能行?

    礼部直接告状到了两宫太后那里!再修省,这个礼部尚书谁爱做谁做!

    朱翊钧认真的查看了奏疏,张学颜这本奏疏主要内容,还是定清丈条例,通行全国,也就是之前不曾清丈的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云贵、广西、辽东、江西等地全面推行清丈还田令。

    这是在田亩上发动总攻的信号。

    “上次见到先生时候,专门和先生谈到了清丈还田,先生的意思是不急,仍以南衙、浙江为主,其余地方徐徐图之,清丈还田兹事体大,不宜操之过急。”朱翊钧合上了张学颜的奏疏,对于通行全国的清丈还田,张居正的态度比朱翊钧还要谨慎的多。

    在原来的时间线里,张学颜在全国勾稽田亩之事,就是在万历六年开始的,因为当时的张居正已经察觉到了随着万历皇帝的长大,新政必须要加快推行了,朝中反对力量极为强大,而万历皇帝本人对新政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。

    新政失去了皇帝的支持,一定会失败,在原来的历史线里,张居正的急功近利和吹求过急,完全是想要木已成舟,让新政的影响深入大明的角角落落,保住新政的成果。

    张居正新政,在前五年是比较温和的,但是到了后五年,总有一种急切的感觉,一个政令没有在地方经过充分的检验,就急匆匆的推行,全国清丈还田如此,吏治如此,一条鞭法也是如此,因为再不推行,就推行不了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,在一个帝国里,以一个皇帝为中心进行制度设计的国家里,没有皇帝的支持,张居正在历史上的新法,最终的结果是昙花一现,失败了。

    现在张居正,则是非常反对急功近利、吹求过急,觉得皇帝激进了。

    按照他的预想,用五十年的时间,把这些事做完,大明就能实现中兴,而且能够形成稳定的长策,一蹴而就,取得的成效,不如徐徐图之。

    皇帝登基时才十岁,五十年后也不过六十,完全能够把事情做完,张居正知道自己大抵是看不到新政大成的那天,可陛下一定能看到,这就完全足够了。

    以云南为例,现在云南要面对东吁王朝莽应龙的崛起,这个时候去云南清丈还田,尤其是黔国公府的田亩,让云南地方如何应对莽应龙?黔国公府长期大量侵占,嘉靖年间统计就超过了两万顷,也就是两百多万亩,而云南的粮草都由黔国公府支持。

    以贵州为例,贵州的田亩,完全掌控在世系土司手中,清丈还田,又清不到这些土司头上,根本没有意义。

    地区的发展不均衡,一条政策是否具备推行条件,是需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,两广都是岭南,广西的发展和广东的发展局面又完全不同,广西穷到吃土,广东富到流油,广西遍地土司,广东全是郡县流官。

    “先生反对吗?”张学颜怅然若失,上次和张居正写信,是在万历四年,那时候,张居正的谋划,还是想要尽快一体清丈。

    “张尚书,北衙、山东、河南、南衙、浙江、湖广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,也是确定要清丈的而且已经在做了,只有辽东、陕西、山西、四川、云贵、广西暂不推行,这个范围已经很大了。”朱翊钧再次重申了张居正的反对,他反对的是全都清丈,人地矛盾比较突兀,兼并已经到并无可并,朝廷必须要出面调解人地矛盾。

    “这里面最难的三个地方,山东、河南、江西。”王国光进一步解释现在清丈的难点。

    其实南衙最难,只是因为南衙被折腾了好几轮,清丈的政令终究是推行下去了,而且主要产业,也从土地向海洋转变,整个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落地,现在的实践是行之有效的,势要豪右肯听朝廷的话,及时转型,还能赚的更多,松江孙氏,孙克弘、孙克毅两兄弟这个活招牌,给南衙清丈减轻了不少的阻力。

    现在轮到山东成为老大难了。

    山东有个衍圣公,河南多藩王,这两个地方清丈困难,为何江西也榜上有名?

    因为江西书院多,更加确切的说是学阀多。

    朝廷是一个调节社会矛盾的地方,在人地矛盾没有那么锐化的欠发达地区,就需要慎重再慎重,因为这些地方真的太脆弱了,不像南衙,那势要豪右就跟韭菜茬一样,割了一轮又一轮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
<-->>
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朕真的不务正业,本章网址:http://www.lonfuwx.org/lonfu/74109/2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