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龙符小说吧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国叛徒,献土以求苟安

朕真的不务正业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国叛徒,献土以求苟安(2/5)


    “这是在海上。”麻锦把刀拔出了三分来,吵不赢还打不赢吗!

    孙克毅见状赶忙大声的说道:“把总,我们都有圣命在身!”

    “哼!”麻锦这才把刀放了回去。

    孙克毅看着徐渭,试探性的说道:“我曾听闻,陛下似乎挺喜欢乱炖的,去京营犒赏,总是把各种肉食、土豆、番薯、时蔬炖到一起,陛下曾言:此物极其美味,送于先生品尝。”

    这是皇帝的原话,但凡是寻摸到了好用的、好吃的,都给张居正送去。

    “你平日在我门下就学,我来问你,如果我说,倭国狼子野心,必图我中华广袤,你信与不信?”徐渭站在甲板上,任由海风吹拂,看着身边的孙克毅,十分平静的说道。

    大明两京一十三省,北方酷寒之日,极南已经入夏蝉鸣,大明广袤无垠,而倭国战乱频频,各种大名彼此乱战,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说到倭国,京堂的朝臣们,态度都很复杂和矛盾。

    一方面,对倭国极其鄙视,认为其沐猴而冠,非人哉,一方面对倭寇在东南沿海造成的破坏咬牙切齿;一方面觉得倭国不足为虑,不过癣疥之疾,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、小毛病,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倭寇对大明的确有威胁性。

    这种复杂的认知,导致京堂对倭国实在是太过于轻视了。

    徐渭对孙克毅说,倭国必然举国攻明,在京堂百官听到之后,只会嗤之以鼻、不屑一顾的说徐渭在危言耸听。

    而长期在胡宗宪手下做幕僚,对倭人知之甚详的他,确切的知道,倭国在日后必然成为大明心腹之患,因为倭国自应仁之乱后的战国格局、百年的动乱,正在慢慢平息。

    “我信。”孙克毅十分郑重的说道:“我不止一次看到了倭国的商贾,他们的眼神里,全都是贪婪,倭国的商贾全都拉去斩首,没有冤案,全都是间谍细作。”

    孙克毅相信徐渭的话,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理由,他和徐渭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,他对矛盾说,用矛盾去分析、去预测日后之事,不太擅长,但是他长期跟倭国的商贾接触,这些该死的倭国商贾,有一个算一个,全都是间谍细作。

    而派出商贾做间谍细作,一般都是大战的前兆。

    孙克毅太明白倭人眼中的那个贪婪的眼神了,那种渴望已经根植于骨髓之中。

    “你和我所行之道略有不同,但是殊途同归也。”徐渭看着麻锦说道:“这就是我说张居正就是个厨艺不佳的厨子的缘故,他短视就短视在没有看到倭国的危害。”

    “在他心里,西北虏情远比东南倭患更加重要,所以在两广倭患尚未平定之时,就把戚继光调回了京师,守着京师那些个大老爷们的安危更重要,北衙的百姓是百姓,我东南百姓,就不是百姓了吗?”

    “若非戚继光北上,两广的倭患,闹不到后来的阵仗,殷正茂用了四年时间才借着俞帅的威风,平定两广倭患。”

    “他矛盾说里,讲轻重缓急,在他眼里,京堂的大老爷就是比东南颠沛流离的百姓重要,所以我说他短视,就是说他没有看到倭寇的危害!”

    “若不是为了白银,在他眼里,倭人不足为虑耳,他也不会动心起念的去灭倭,他明明有能力、有办法去做这件事,他只是觉得不重要,所以不去做而已。”

    “那那那…”麻锦嘴笨,他吵不过徐渭,宣大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战争,兵祸之下,千疮百孔,而他到了松江府,也能处处看到倭患肆虐的伤疤。

    隆庆二年,戚帅北上,对于北方而言,的确是个好消息,但是对于期盼着戚继光继续前往两广平倭的两广百姓而言,这何尝不是一个残忍的消息?

    “戚帅就只有一个,能怎么办,总不能把他分成两个人吧,后来两广平倭的时候,元辅也派了俞帅,最后不是平定了吗?问题,都是一个一个解决的。”麻锦不知道如何给张居正分辨,只能强行争辩了一句。

    麻锦越想越恼火,十分不满的说道:“你这措大,若是你当国,隆庆元年土蛮汗入寇,戚继光继续向两广平倭,还是北上主持京畿戎政,这两难的选择,你如何抉择?”

    徐渭两手一摊,嗤笑一声说道:“我又不是厨子,我连乱炖都不会做,问我干什么,我连举人都考不中,离那文华殿,有十万八千里之远,你问我怎么办,我哪知道怎么办?”

    “我又不是首辅-->>
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朕真的不务正业,本章网址:http://www.lonfuwx.org/lonfu/74109/2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