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龙符小说吧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溃散大演训的目的

朕真的不务正业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溃散大演训的目的(5/5)

更多,但马林这些陷阵先登做到了。

    李如松和马林回营之后,就去校场角力了,非要分出个高下来。

    李如松这次输在了轻敌大意上,他本来觉得优势很大,在居庸关山道没有放箭,而是一直想抓活的,这样马林作为俘虏,被他带回来,那李如松便是彻底赢了,结果被马林利用了这个心态,设下了层层圈套。

    当然更多的是巧合,不是白虎涧村的里正、粮长故意指错路,李如松怎么也能把马林抓到。

    京营锐卒固然强大,但戚继光以练兵法为基础建立的这套京营组织、严明的军纪、再加上堪称严苛的纠察,让这支军队强大起来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这二十年时间里,形成上报天子、下救黔首的军魂。

    在京师附近的百姓们,对京营锐卒不是畏惧,而是拥戴,愿意为他们的行踪打掩护,愿意为他们提供食物,而不用担心这些锐卒抢他们的钱粮。

    军民互信,是一切强大的根源。

    军纪约束、集体荣誉、百姓信任、忠君体国等作用下,才能把崇高、懦弱、胆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,炼成钢铁一样的强军。

    “戚帅,你说丰臣秀吉有没有可能,孤注一掷,再谋朝鲜?”朱翊钧等到武英楼内将领们去总结这次演训结果后,才询问戚继光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每当一个国家进入危险时刻,它反而会变得格外的强硬、攻击性极强、更加的激进,越是虚弱,越是会露出獠牙。

    “朕总觉得丰臣秀吉会不顾一切的挑起战争,输赢甚至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通过战争,把所有人拧成一股绳,延续统治阶级的统治生命。”朱翊钧再次讲明了自己的理由。

    大明皇帝始终认为,大明和倭国这一仗,并没有随着京都条约的签订而停止。

    战争通常不是纯粹的对外战略,更多的是对内的手段。

    在困境中保持理智,在混乱中仍然追求秩序,在绝对黑暗中仍然向往光明,这真的是太难了。

    显然,丰臣秀吉建立的幕府,远不如织田信长建立的幕府稳定,他需要通过战争去延续自己的统治生命。

    “所以要在江户驻军,要在石见银山驻军,要在对马岛驻军,防止丰臣秀吉狗急跳墙,他想要再次对朝鲜用兵,首先要把反对他的人压制,一旦大明在江户驻军不得不撤退,就是号角声吹响的时候了。”

    “臣不觉得丰臣秀吉能拿下江户城。”戚继光谈了自己的看法,丰臣秀吉要打赢其他大名,才能再次挑战大明。

    江户地区的归属,就是直观反映,丰臣秀吉是否有能力发动全面战争的标准。

    戚继光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,他不认为丰臣秀吉还有能力发动全面战争,因为倭国的人心已经散了,极乐教的肆虐,让倭国的许多共识瓦解,其危害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大。

    戚继光继续说道:“只要后北条氏投奔大明成功,在大明水师、锐卒的帮助下守住了江户城,那就会有更多无力抵抗的倭国大名弃暗投明,现在这些大名们,有了新的选择。”

    这就是共识瓦解的可怕之处。

    石见银山在熊廷弼的经营下,安稳像是天堂,而倭国本身像是活在地狱里,这些投靠的大名们,甚至在倭国都不是耻辱,而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。
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朕真的不务正业,本章网址:http://www.lonfuwx.org/lonfu/74109/10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