朕真的不务正业第九百九十五章 失败是日常,成功才是偶然(2/5)
继光迁民疏里远迁的问题,恐怕不是戚继光不知道。
戚继光不懂,帮戚继光写奏疏的张居正还能不懂?
张居正、戚继光和皇帝的目的完全一致,大不了就军管均田!
朱翊钧和王国光聊了很久,才离开了王国光的府邸,真的要说,王国光的奏疏,凌云翼的意见,才是绝对理性的考虑,既维护国朝存续,又保证民乱不扩大到腹地,是理性选择。
皇帝和戚继光所想、所做,更加决绝罢了,连大明朝廷都可以作为代价。
“上报天子,下救黔首,从来不是一句空话。”王国光坐在自己的躺椅上,看着面前的朴树,思虑了很久,彻底理解了皇帝陛下这么做的底气。
万夫一力,天下无敌,军魂不灭,对于大明而言,就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。
王国光靠在躺椅上,用一只脚晃着躺椅,优哉游哉,他现在心情极好,颇为轻松,如果这个军魂能一直存续下去,不敢说其他,至少能够保住大明内部一直安定。
能安居乐业,有太平日子可以过,街头巷尾、茶摊树下,对国事指指点点,对百姓而言,就是最美好的时光。
作出抉择,就是做出选择,自己还是万民,陛下又一次选择了万民,而不是自己,一如驰道,一如丁亥学制。
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内,反思了万历十九年八月的政策,发现了两件事。
大明制度的不稳定性;天变带来的困扰,比想象的更难。
叶向高所问,其实是在说大明制度的不稳定。
文华殿廷议共决的制度,有太多的巧合,才能保持稳定,环环相扣,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整个制度,就像多米骨牌崩塌一样,很容易就全面崩盘了。
就比如现在,张居正致仕,皇帝和首辅之间,不再亲密无间,这个制度,看起来就无法有效运行了。
这个问题,朱翊钧要在长期实践中,不断总结经验,增加公议制度的稳定性。
朱翊钧认为,文华殿廷议要比张居正、叶向高他们认为的更加稳固,而非想象中的那么脆弱,一碰就碎。
因为文华殿廷议,是大明在长期实践中诞生的制度,看起来有很大的偶然性,但其实拥有一定的必然,根据朱翊钧的经验而言,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度,往往拥有更加强大的韧性。
文华殿廷议会随着关键人物的离开产生剧烈的变动,这种变动也是适应,自修正,去适应改变、适应新环境,不会和张居正、叶向高设想的那样,彻底瓦解。
这第二件事,自然是天变。
天变,水旱不调,朝廷应该更加慎重的对待,朝廷有些低估了天变可能的危害,王国光想到的壮士断腕,不是危言耸听。
粮力不足、略有欠缺的陕甘绥,会因为天变的缘故变成高度欠缺粮力,如何解决,就需要朝廷慎之又慎了。
“陛下,德王殿下求见。”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,俯首说道。
“宣。”
朱载堉俯首说道:“臣拜见陛下,陛下圣躬安。”
“免礼。”朱翊钧笑着说道:“坐,皇叔向来无事不登三宝殿,不知皇叔这次来朕这红尘之地,所为何事?”
朱翊钧这通和宫也是红尘之地,格物院超然物外,不在五行之中。
“臣这次来是有三件事,这第一件,自从度数旁通以来,我大明培养了数以万计算学人才,也有李开芳、李之藻、徐光启等算学天才,可是时日尚浅,泰西算学仍有独到之处,臣请圣恩,允方外山人开普勒入格物院,为算学博士。”朱载堉奏闻了第一件事,开普勒入格物院。
这是特别恩典,因为开普勒没有纳投名状,伽利略考入格物院之前,还当了一年的医生,为大明万民接种了牛痘,开普勒没有纳投名状。
但是,开普勒是和爱人一起来到了大明,追寻真理之路,而且开普勒因为天花的折磨,眼睛和双手,都有些问题,朱载堉认为,可以给一些信任和宽待。
“朕听闻此人颇有才学,就依皇叔所言。”朱翊钧同意了朱载堉所请,开普勒和传教士利玛窦不同,利玛窦到大明是传教的,开普勒是来大明搞科研,研究天文之事。
“臣这第二件事,则是献祥瑞-->>
戚继光不懂,帮戚继光写奏疏的张居正还能不懂?
张居正、戚继光和皇帝的目的完全一致,大不了就军管均田!
朱翊钧和王国光聊了很久,才离开了王国光的府邸,真的要说,王国光的奏疏,凌云翼的意见,才是绝对理性的考虑,既维护国朝存续,又保证民乱不扩大到腹地,是理性选择。
皇帝和戚继光所想、所做,更加决绝罢了,连大明朝廷都可以作为代价。
“上报天子,下救黔首,从来不是一句空话。”王国光坐在自己的躺椅上,看着面前的朴树,思虑了很久,彻底理解了皇帝陛下这么做的底气。
万夫一力,天下无敌,军魂不灭,对于大明而言,就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。
王国光靠在躺椅上,用一只脚晃着躺椅,优哉游哉,他现在心情极好,颇为轻松,如果这个军魂能一直存续下去,不敢说其他,至少能够保住大明内部一直安定。
能安居乐业,有太平日子可以过,街头巷尾、茶摊树下,对国事指指点点,对百姓而言,就是最美好的时光。
作出抉择,就是做出选择,自己还是万民,陛下又一次选择了万民,而不是自己,一如驰道,一如丁亥学制。
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内,反思了万历十九年八月的政策,发现了两件事。
大明制度的不稳定性;天变带来的困扰,比想象的更难。
叶向高所问,其实是在说大明制度的不稳定。
文华殿廷议共决的制度,有太多的巧合,才能保持稳定,环环相扣,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整个制度,就像多米骨牌崩塌一样,很容易就全面崩盘了。
就比如现在,张居正致仕,皇帝和首辅之间,不再亲密无间,这个制度,看起来就无法有效运行了。
这个问题,朱翊钧要在长期实践中,不断总结经验,增加公议制度的稳定性。
朱翊钧认为,文华殿廷议要比张居正、叶向高他们认为的更加稳固,而非想象中的那么脆弱,一碰就碎。
因为文华殿廷议,是大明在长期实践中诞生的制度,看起来有很大的偶然性,但其实拥有一定的必然,根据朱翊钧的经验而言,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度,往往拥有更加强大的韧性。
文华殿廷议会随着关键人物的离开产生剧烈的变动,这种变动也是适应,自修正,去适应改变、适应新环境,不会和张居正、叶向高设想的那样,彻底瓦解。
这第二件事,自然是天变。
天变,水旱不调,朝廷应该更加慎重的对待,朝廷有些低估了天变可能的危害,王国光想到的壮士断腕,不是危言耸听。
粮力不足、略有欠缺的陕甘绥,会因为天变的缘故变成高度欠缺粮力,如何解决,就需要朝廷慎之又慎了。
“陛下,德王殿下求见。”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,俯首说道。
“宣。”
朱载堉俯首说道:“臣拜见陛下,陛下圣躬安。”
“免礼。”朱翊钧笑着说道:“坐,皇叔向来无事不登三宝殿,不知皇叔这次来朕这红尘之地,所为何事?”
朱翊钧这通和宫也是红尘之地,格物院超然物外,不在五行之中。
“臣这次来是有三件事,这第一件,自从度数旁通以来,我大明培养了数以万计算学人才,也有李开芳、李之藻、徐光启等算学天才,可是时日尚浅,泰西算学仍有独到之处,臣请圣恩,允方外山人开普勒入格物院,为算学博士。”朱载堉奏闻了第一件事,开普勒入格物院。
这是特别恩典,因为开普勒没有纳投名状,伽利略考入格物院之前,还当了一年的医生,为大明万民接种了牛痘,开普勒没有纳投名状。
但是,开普勒是和爱人一起来到了大明,追寻真理之路,而且开普勒因为天花的折磨,眼睛和双手,都有些问题,朱载堉认为,可以给一些信任和宽待。
“朕听闻此人颇有才学,就依皇叔所言。”朱翊钧同意了朱载堉所请,开普勒和传教士利玛窦不同,利玛窦到大明是传教的,开普勒是来大明搞科研,研究天文之事。
“臣这第二件事,则是献祥瑞-->>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朕真的不务正业,本章网址:http://www.lonfuwx.org/lonfu/74109/1006.html
推荐阅读:医鼎 科举证道:从落第书生到人间至圣 神话副本:开局我为道祖牵青牛 占星家忽悠着你 长生赘仙:我在修真界开枝 穿越鬼灭杀疯了,水柱大人脸红了 贵妃失忆之后 荒岛活阎王:我成了她们的唯一信仰 七零之八个扶弟魔的弟弟重生了 饥荒年:屯子里的日子好快活 权势巅峰:从省纪委秘书开始 九厄剑骨:逆命斩天录